面包屑小图标 首页 > 专题专栏 > TOD站城一体化建设

今年底有望完成西咽喉区结构工程 副中心站地下城初现雏形

日期:2022-11-09 13:13 来源:北京市重点站区管理委员会
字号:

20221109_001_87336.jpg  

地下37米处的巨大空间,未来将铺设铁轨和站台。 记者 常鸣/摄


  在城市副中心“一带一轴”交汇处,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正在运河畔“扬帆起航”,为副中心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绘制出浓墨重彩的新画卷。

  记者昨天获悉,年底前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西咽喉区将陆续迎来结构封顶。作为继大兴国际机场后本市又一大型交通基础设施工程,枢纽建成后,市民由此可15分钟直达首都国际机场,30分钟到达大兴国际机场,45分钟直达河北唐山、天津滨海新区,1小时抵达雄安新区,让京津冀三地瓣瓣同心。

  阳光式地下车站日均客流近45万人次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西起北运河东岸,东至东六环外路县故城遗址区,北起京哈南侧路,南至杨坨中路、杨坨一街。除了城际铁路与地铁外,未来一座运河码头和十余条公交接驳线路也将联通此处,预计2024年可具备通车条件。

  拾级而下,当记者依次穿过三层可通行重型卡车的巨大斜坡,来到枢纽最深处——地下37米深的高铁月台时,室内竟然意外明亮。明朗的日光通过多处镂空设计,毫无阻拦地照在忙碌的工人师傅身上。“未来这些镂空处将镶嵌巨型玻璃,将日光引入地下,减少使用电力照明,让这里成为阳光式地下车站。”北京城建集团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生产经理南贵仁说。

  基于“站城融合”打造北京新门户的理念,枢纽消隐于地下,打破铁路割裂城市的旧例,实现城际铁路、轨道交通、公交场站与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指着一眼望不到头的枢纽B3层远方,南贵仁告诉记者,这里都将铺上铁轨,枢纽也将把地铁6号线、平谷线、101线,以及京唐城际铁路和城际铁路联络线连接于此。“枢纽中的轨道长达1.6公里,而整个枢纽造型酷似一艘‘航空母舰’。”南贵仁还打趣说,普通高铁站基本都采用高架设计,而枢纽的高铁站却建在地下,或许会让高铁司机生出一份开“地铁”的奇妙感觉。

  “正式运营后这里预计将实现日均单向客流近45万人次,60余个公共出入口等组成人性化立体步行体系,可实现85%以上的绿色出行比例,最近换乘距离约65米,最远换乘距离也不过约560米。”南贵仁介绍,未来这里将高效辐射京津冀、快速衔接中心城、便捷服务副中心。

  3000根钢铁支柱成“定海神针”

  对于基坑最深37米的枢纽来说,这相当于地下有20多米深全泡在水里。应对超高施工难度,一个个攻坚故事让人印象深刻。项目团队克服的一大难题便是地下水极度丰富。

  “项目周边河网密布,地下9米就挖出水了。”南贵仁说:“我们曾调集了4台大功率抽水泵24小时不间断排水,当时每天排出的水量可灌满16个标准游泳池。”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项目总土方开挖量预计为1300万立方米,几乎可以填满7个昆明湖。

  地下水丰富只是挑战之一。在地上,南贵仁指着项目北侧一列徐徐驶来的列车告诉记者,该项目配套工程下穿京哈铁路10处,西南侧距地铁6号线仅十余米,东侧临近一棵350年树龄的一级古树国槐,还有新建的高层保障房工程,无论哪里发生沉降都极其危险。为此该项目几乎使用了建筑业所有的基坑支护形式,其地下连续墙和止水帷幕的组合设计极为罕见。“这两种支护形式在其他工程采用一种即可满足,即便是超高层、地铁穿湖等特殊工程都没用过如此强力的基坑支护方式。”南贵仁说。

  虽然基坑顺利施工,但这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考虑到铁路和地铁运行对相关设施带来的长期震动等影响,该项目甚至在铁路层采用了直径5厘米的钢筋制作的支撑体系,用以支撑上面的地铁层。“528米的中信大厦使用的最大尺寸钢筋也不过直径4厘米而已。”南贵仁信心满满地表示,以这样的钢筋为基础,工程近3000根支柱绝对堪称“定海神针”。

  “挑战太多了,工程难度超乎想象,还好我们都攻克了这些难关。”南贵仁感慨地表示,项目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B3层盖挖土方、逆作基础筏板结构施工。目前,工程的151.6万方土方已100%完成外运;底板垫层混凝土浇筑完成6700立方米,占比达95.71%……本月中下旬城建集团承建部分将率先实现结构陆续封顶。

  既是智慧枢纽典范更是“运河客厅”

  千年之城,因变而强。世界级工程离不开新技术与新工艺助阵。该项目接连采用了逆作法、地下连续墙施工、灌注桩后注浆、自密实混凝土等十余项新技术、新工艺。如盖挖逆作法是地面向下开挖至一定深度后,将建筑顶部封闭,其余工程在封闭顶盖下向下作业,类似于“高楼从地面向下一层层生长”。这种先进工艺可尽快恢复上部周边环境,有效保护项目周边复杂环境。

  在地连墙施工过程中,小巧实用的焊接机器人现场自动焊接、切割,不仅大大提高效率,还保证了焊接质量。地连墙施工后期涉及北京地铁6号线连接区域,项目又采用先进的玻璃纤维钢筋新技术,为后期连通打好基础。

  南贵仁告诉记者,作为亚洲最大的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其一体化范围内仅地下总建筑规模就约128万平方米,还预留了地上约139万平方米的城市综合体建设条件,将进行地上的综合开发。“建成后的枢纽地上地下部分将堪称‘副中心CBD’,且面积将超过约110万平方米的国贸CBD。”南贵仁充满期许地表示,仅项目内就将建设约4000个车位,市民很难再遇到“停车难”。

  打开该项目规划的“愿景清单”,这里将成为面向全球的城市魅力门户,化身引领未来的智慧枢纽典范,古今同辉的历史文脉也将在此延续。未来,其轨道交通换乘与服务设施将更加高效,如B2层为市民提供轨道间快速换乘,市民在B1层则可享受休闲生活,交通、商业、自然景观相辅相成。利用车站咽喉区的上方空间,这里还将紧密布置交通接驳场站,为公交车、出租车与社会车辆提供便捷的进出条件。

  不远的将来,乘客走出枢纽,沿着历史文化轴向西远眺,码头驳岸、滨水景观、文化建筑与标志塔楼一览无余,共同构成了兼具景观、文化、休闲功能的“运河客厅”。而市民自枢纽一路向南,地铁、商业、办公、公寓等鳞次栉比,这里也将化身极具活力的城市核心区域。

(来源:北京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