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6日上午,市交通委召开“中秋国庆假期交通保障新闻发布会”,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出席并介绍相关情况。今年国庆、中秋双节相连,铁路、民航进出京总人次预计将达1381.12万,日均172.64万,较2024年上升6.79%。北京地区七大火车站预计到发旅客1083.29万人次,日均135.41万人次,同比2024年上升7.07%。出行高峰日为10月1日,预计当日发送旅客87.91万人次;返程高峰日为10月8日,预计当日到达旅客86.91万人次。10月1日至8日,北京首都机场、大兴机场日均计划执行航班2229架次,运送旅客36.82万人次,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3.82%和4.63%。
强化联动调度 从容应对大客流
为保障大客流期间旅客出行顺畅,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上线了全新的应急指挥调度系统,突发事件处置效率提升20%;全面入驻“七站两场”运行控制中心,直接获取小时级客流动态。城管执法部门运用技术手段,快速识别出租车拒载、违规揽客、长时间违停等行为,交通运营类投诉环比下降12.8%。同时,通过拆除围栏、增设绿篱花箱、开设“的士之家”等系列“小切口”改造,努力让旅客的“进京第一印象”更顺畅、更美观、更温暖。
市重点站区管委会还联合铁路、民航、公安、交管、交通等多部门建立高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实时共享与资源统筹调配,确保突发情况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优化空间布局 站区通行更顺畅
环境更整洁,通行更通透
为了营造整洁通透的环境,七大火车站地区日均清扫面积约92.8万平方米,处理垃圾近40吨。北京西站垃圾处理中心已完成智能升级,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保障铁路列车、站区公共区域及周边150余家商户的垃圾日产日清。
各站区按“一站一策”原则优化环境,努力营造开阔、顺畅的通行环境。北京南站地区拆除非必要护栏1930米,北广场4000平方米区域全面开放;西站地区撤除冗余护栏1200延米,北广场视野更加开阔,旅客进出更便捷。
接驳更高效,服务更精准
联合市交通委通过地铁延时、公交增班、出租车与网约车保点服务等措施,满足旅客多元化出行需求。
北京站、北站、清河站、朝阳站四站已实施出租车“盘短”机制,短途返程司机可优先接单。朝阳站上线的“星火暖途”出租车短途复载智慧系统,通过“积分激励+智能调度”模式,拒载率和甩客率降低85%,旅客投诉率降低了70%以上。
北京南站北广场环形道路将于“十一”前试运行,新增社会车辆落客功能,减轻东西落客平台压力,进一步缩短市民旅客进站时间。
暖心服务相伴 守护旅客安心出行
服务设施更贴心
持续完善重点群体服务设施:清河站“的士之家”有效解决了司机如厕、就餐、充电等难题;首都机场地区首家网约车司机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并面向快递、外卖员等一线劳动者开放;北京北站“的士之家”也将在“十一”前正式开放,为司机提供歇脚、饮水、充电等便利;朝阳站枢纽大厅新建“轻旅生活”驿站,提供咨询、爱心帮扶等服务;丰台站利用南广场花池空间增设200处便民座椅,方便旅客休息。
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将严格落实“12345”两小时快速响应机制,及时妥善解决旅客“急难愁盼”。
志愿陪伴更温暖
管委会还组织站办、高校、企业及社会志愿者等,作为“旅客身边人”参与站区服务,为旅客提供引导、咨询和帮扶等,并配备彩虹指路条、应急药箱、轮椅等便民物品,努力营造“到站即到家”的温馨氛围。
营造节日氛围 站区成为靓丽风景
为营造节日氛围,各站区精心布置景观花坛和节庆装饰,北京站、北京西站、北京南站、清河站、丰台站的主题花坛已正式亮相,融合花卉、灯光、彩环、绸带等元素,成为旅客驻足合影的热门打卡点。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也在积极推进火车站从“功能枢纽”向“花园会客厅”转型。
北京西站
北京西站优选月季、玉簪等具有北京地域风格的花卉,传递城市特色符号。西站南广场网约车接驳区加装景观顶棚,整合座椅与照明功能,实现遮阳防雨。
北京南站
北京南站铁路文化长廊、非遗彩绘墙、梨园文化空间全面开放,让旅客在候车时感受北京文化魅力。
北京北站
北京北站在站前广场设置圆形花坛,增加下沉广场花箱,显著提升区域景观效果。
北京丰台站
丰台站在南广场东侧种植300株蔷薇,并将P2停车场围栏更换为花箱。
此外,各站区通过增绿补绿、更新慢行系统、拓展口袋公园、以花箱替代护栏等方式,兼顾安全与美观,让旅客出行更舒心。
温馨提示
双节期间客流密集,建议旅客优先选择地铁、公交等绿色出行方式,合理安排行程,尽量错峰避堵。夜间到达旅客请提前查询地铁、公交运营时间,特殊重点旅客可通过铁路12306或机场服务热线提前预约全程帮扶服务。北京市重点站区管委会将以最高标准、最实举措、最暖服务,全力护航旅客“双节”出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