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听,请说话(10s)
抱歉,没听清,请再说一遍吧

北京市重点站区管理委员会2024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在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下,重点站区管委会主动服务和融入首都高质量发展大局,锚定打造“进京最美第一印象”工作目标,高标准完成重点时期保障任务,全力推动“七站”优化提升落地见效,主动介入“两场一枢纽”综合协调服务,坚决守牢安全运行底线,扎实开展党纪学习教育,累计服务保障铁路、民航到发客流约4.3亿人次,首都门户窗口地区形象和旅客出行服务体验得到持续优化提升。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发挥统筹功能,重点时期服务保障机制得到系统性优化
  立足统筹、组织、协调、监督功能定位,主动拓展完善“两层多方”部门握手机制,会同交通、公安、交管、国铁、民航、属地等方面,高效落实信息共享、联合会商、措施协同、引导衔接、扁平指挥等联动机制,实现了从“阶段性拉动”向“机制化运转”的转变,各方治理主体责任有效压实、运转更加高效、合力持续增强。
  系统化调配进京客流,会同国铁方面,将控总量、调站间、减临客等方式有机结合,降低到发客流峰值和夜间集中抵京客流量,有效缓解突发大客流聚集风险。
  精细化衔接匹配运能,会同交通、交管和运营企业,高效共享信息、会商研判,随客流变化“一站一策”预置地铁延时、公交加密、出租车网约车保点、摆渡车机场巴士兜底等措施,实现“小时级”“列车级”精准匹配,充分发挥运力增强措施效能。
  实施全流程宣传引导,在做好传统公共媒体宣传发布的基础上,积极打通渠道,继续对国铁、民航进京旅客开展远端、途中、现场相衔接的全流程、接力式引导,并试点实施面向夜间到达旅客“点对点”精准推送,旅客接驳效率明显提升。
  在各方共同努力下,高标准完成了国庆75周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全国“两会”、春暑运、“五一”等155天重点时期保障任务,妥善应对了到发大客流、叠加极端天气和突发情况等考验,累计保障过往旅客1.93亿人次,完成两会代表委员、新老兵转运等8.8万人次专项抵离保障,有效实现了安全、顺畅、祥和的目标。
  (二)坚持系统治理,“一站一策”优化提升取得标志性成果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系统治理和“小切口”优化措施有机结合,全面推动“七站两场”优化提升落地见效,全流程全环节增强市民旅客出行的便利性、舒适度、体验感。
  北京站地区推动打造“标杆站区”,推动完成站房进站口改造,拆除外接验票罩棚,优化整合站前广场岗亭设施,拓容通行空间760余平方米,恢复北京站历史风貌。重新铺装广场地面4000余平方米,完成站前市政道路路面大修、完善沿线慢行系统,整体风貌焕然一新,多次举办品牌文化活动,北京卫视跨年晚会“零点时刻”在北京站广场录制。净化专运通道周边秩序, 延长广场外道路防撞护栏,探索设立电动车停车空间,持续夯实安全基础。工作成效获得市政府主要领导肯定、并上报首规委,荣获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奖”。
  北京西站地区推动南广场交通场站综合利用,腾退1条车道,打通广莲路“断头路”、形成微循环,区域通行效率提升40%。优化2条车道用于旅游大巴接驳,团体旅客进出站距离缩短50%以上。优化理顺南北广场落客区、停车场交通流线,交通治理成效进一步显现。
  北京南站地区系统推进综合整治,推动“十一”前开放北广场3000平方米区域,优化节日花坛、服务设施布设,提升整体环境,实现站前广场精彩亮相。会同国铁方面,拆除违建4300余平方米,净化环境秩序;创新采用石墨烯材料涂装候车大厅顶棚,解决候车厅高温问题。提升北枢纽交通场站功能,优化2条通道新建出租车调度站、增加蓄车量100辆,大幅改善旅客换乘条件;建成小型消防站,构筑“三分钟消防救援圈”,提升消防救援能力。探索引入“滴滴站点巴士专线”和汽车租赁业务,丰富旅客接驳选择。
  北京北站地区在原375公交场站区域临时开通落客区,日均落客2600人次,换乘距离缩短至100余米,周边道路违规停车现象明显改善,有效缓解路网拥堵。优化出行环境,推动将花园式站区建设纳入西城区规划,更新导向标识56处。运用公益宣传阵地,与延庆区联动开展文旅宣传、红色宣讲、非遗展示等,服务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
  北京清河站地区持续优化交通流线组织,释放规划功能,缓解周边路网交通压力,完成Z3匝道下行流线优化理顺,推动启用清河站北地库和枢纽东侧路,新增车位303个,大幅提升通行能力、缩减进出站距离。升级打造“的士之家”服务品牌,为出租车司机等服务群体提供如厕、休息、就餐等便捷服务功能,营造安全舒适的如家环境,被交通运输部、全国总工会评为50个“可复制推广出租汽车司机小站(驿站)项目”之一。
  北京朝阳站地区在“十一”前推动临时开通交通枢纽部分功能,增设出租车调度站,分流接驳车流近50%,朝阳站东路等周边道路交通压力缓解15%;年底前,共同推动开通地铁3号线和综合交通枢纽换乘功能。完成姚家园北街连接东四环、东五环项目,打通朝阳站东路南侧断头路,畅通与主路干线连接,通行能力提升约20%。
  北京丰台站地区推动开通南交通枢纽旅客通行功能,增设地铁进站口1处,优化标识260余处,旅客通行主通道拓宽4倍,换乘距离缩短300-500米,进出站更加安全顺畅。深挖夜间公共交通接驳资源,在夜间大客流时段创新增开高铁专线,有效提升接驳服务水平。协调国铁方面在候车区域引入餐饮服务,补齐旅客服务短板。
  高效进驻“两场”开展综合协调。按照市委编委要求,快速选派人员组建工作组,分别派驻首都国际机场、大兴国际机场,抵近开展综合协调。坚持“边了解、边磨合”,及时与机场地区各级部门建立联系渠道,构建优化议事协调、信息共享、协同保障、应急处突等工作机制,进驻“两场”运行控制中心,积极协同完成重点服务保障任务。持续开展调研走访,形成综合协调任务清单和治理模式建议,为进一步明确治理模式奠定良好基础。
  (三)强化底线思维,安全运行底线全面夯实守牢
  压紧压实安全责任。按照全市部署扎实开展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针对安全法律法规、重大隐患判定标准、防汛等方面开展安全生产专题业务培训12次,组织重点站区全员分6批次参加消防安全实操实训,共计培训2800余人次。多轮次开展企业安全风险评估、综合性隐患排查,会同消防部门开展施工动火、电动自行车、燃气、两个通道等专项整治行动,安全隐患排查整改2000余处,督促拆除违规广告牌9块894平方米、违规栅栏19处100平方米、规范17栋高层建筑消防车通道标线。全年未发生重大安全事故和造成影响的火灾事故,防汛、扫雪铲冰等不利天气应对工作成效显著,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向好。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系统修订管委会和各站区两级大客流、防汛应急预案共16部,细化响应程序、预警阈值和处置措施,实战化开展应急演练,突出抓好大客流风险防范。加速推进指挥调度中心实体化运行,拓展与市级相关部门信息共享渠道,接入交通、铁路、民航三千余路视频图像,与市气象局、市红十字会、市预警中心等单位建立合作机制,提升突发情况预警监测能力,高效应对处置了春节返程高峰叠加雨雪天气致大客流事件、列车晚点、旅客突发疾病等突发情况,确保站区安全平稳运行。
  (四)紧贴旅客视角,市民旅客出行服务品质持续提升
  全面完成“单向门”整改。坚决落实市领导指示精神,会同国铁、公安等部门,快速摸清底数、研究论证,按照“视野通透、通行便捷、体验舒适”的原则,对市域内99处影响旅客通行的“单向门”进行全面整改,“小切口”提升体验感舒适度。坚持举一反三,采取旅客视角,针对人车流线、宣传引导、标识设施等进行全面梳理排查,形成“一站一策”优化举措。
  主动配合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建设。与市自驾办密切对接,做好“五站两场”自动驾驶入驻相关准备。大兴机场已开放往返经开区自动驾驶接驳线路并投入运营,运行总里程40万公里;北京南站开始实车测试,开放往返经开区接驳场景;首都机场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展馆至首都机场开展接驳场景测试验证。
  持续提升环境品质。以规划引领更新优化,协同规自部门,坚持空间规划弹性、功能动态调整原则,将各站区发展需求、重难点问题、服务功能缺口等入各级专项规划和“疏整促”行动计划;推动“设站不设场”,稳定新建枢纽功能优化方案;有序推动优化R4线、M11号线等站位设置,助力站城协调发展。落实《重点站区环境建设高质量发展规划》,推进制定站区及周边一体化提升方案,推动北京站、北京南站、北京西站纳入市级城市更新试点。协调优化花园站区建设保障机制,高标准做好站区重点时期景观布置,“十一”期间首次在“七站”统一设置主题花坛,配置夜景照明,获得广大市民旅客和主流媒体广泛认可。
  树立站区优质形象。主动向前、盘活场地空间资源,宣传推介以一轻集团、北汽集团为代表的北京产业经济向新提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巩固多方联动宣传机制,围绕重点时期和中心工作开展宣传,在北京晚报专题刊载《七大火车站 出站见美景》报道,召开新闻发布会3场,策划发布新闻140余篇,中央市属媒体报道转载2.1万余篇;充分发挥新媒体宣传作用,发布稿件2057篇,微博话题总阅读量超2000万次,“你不知道的北京春运”“国庆花坛站前打卡”等话题受到广泛关注。推动打造“每一站都精彩”文化主题,在传统节庆期间开展“福满京城 春贺神州”新春市集、“带一本书去旅行”、端午非遗体验互动、“四方经此共团圆”等主题文化活动; 积极与国家大剧院、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合作,加强“四个文化”展示传播,弘扬首善之区文化形象。
  全力打造服务品牌。不断优化出行服务供给,因地制宜采取“暖心姜汤”“共享雨伞”等服务措施,打造北京站“红马甲”、西站“旅客服务中心”、清河站“志愿服务进高铁”等特色项目,彰显城市温度。与市通信管理局签订合作备忘录,持续增强重点时期移动网络优化、应急通信保障等方面合作。强化站内外联动,实施“常态化+重点时期”志愿服务模式,创新开展“小手拉大手”亲子服务活动,累计参与志愿者2.3万人次,服务旅客300余万人,“志融站城”志愿服务项目获2024年度首都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
  用心用情接诉即办。着力打造“分钟响应、小时办理”快处机制,优化线上快捷办理程序,提高诉求办理效能。深化主动治理、未诉先办,规范“每月一题”办理机制。强化数据赋能,推动诉求办理与系统治理有机结合,提高精细化治理能力。定期向国铁、民航方面通报诉求情况,协同开展治理。积极参与拍摄接诉即办改革论坛宣传片《热线北京》,全年共受理诉求工单4422件、办结2920件,重点站区治理经验被媒体广泛宣传报道。
  坚决治理“黑车”扰序行为。巩固“伙伴计划”机制,建立城管、公安、交通等多部门“火车站及周边地区常态化执法协作”机制,定期召开出租车企业协调会,全面提升联合执法、联管共治效能。坚持“动态清零”方针,建立“一站一策”,“一车一账”基础台账。组建“黑车”工作专班,不间断在七个站区开展精准打击,全年累计开展联合执法行动496次,查处黑巡游80起(移交51起),查处违规出租车1134起,有力维护站区秩序。
  (五)突出党建引领,干部队伍战斗力凝聚力不断增强
  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持续强化理论武装,落实管委会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实施方案,集中学习11次、专题讲座3次、交流研讨2次。层层压实主体责任、夯实基层基础,深化模范机关建设、“四强”党支部创建,促进党建与业务工作融合。加强党建文化建设,组织开展党纪知识竞赛、歌咏比赛、主题作品征集等活动,大力培育重点站区党建品牌,命名“党员责任田”“西站蓝先锋”等3个基层党建品牌,发挥品牌引领作用。
  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将调查研究作为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推进调研成果转化运用,充分发挥调研的决策参谋和工作辅助作用。班子成员和各部门负责人完成19项年度重点课题调研,青年干部实践训练营完成10项课题调研,在多个领域形成问题针对性强、措施含金量高的调研成果,其中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的调研报告《以首善标准推进超大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化治理的实践与思考》被《北京调研》刊发,重点站区改革治理的相关经验做法和对策建议被发至市领导、各委办局及各省委政研室和部分地级市委政研室参阅。
  有力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严格依法行政,制定政府采购服务项目合同模板39件,审核全委合同400余件,文件合法性审核14件。压紧压实部门主要负责人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组织全委29名处级领导干部完成全面述法工作。组织会前学法4次,开展“送法到站”10余次,开展普法宣传活动30余场次,营造良好法治氛围。修订《公职律师管理办法》,强化公职律师管理使用和发挥作用,《为公职律师设岗定责 法治建设中有位有为》被市推进依法行政工作领导小组评为2023年度法治政府建设示范项目。
  规范提升运转效能。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市委部署要求,强力推动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着力强化文件会议计划管理,发文数量同比减少约40%;推动完成OA平台整合接入“京办”和视频会议全覆盖,用信息跑路替代干部跑腿。坚持举一反三、加强制度建设,规范预算管理、财务绩效、房屋场地出租、支出管理、政府采购等方面管理。围绕优化提升等重点项目强化保障,实施项目事前绩效评估5次、预算评审43次,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效能;推进资产清查划转,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提高存量资产利用效率。创新采购服务管理模式,强化项目管理分层监管,融入明查暗访、旅客诉求分析等方式,持续督改不足、提升效能。推动智慧站区建设,结合实际需求修订建设规划,推进一期4个项目完成立项,持续完善信息化支撑体系。
  深入谋划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地区治理模式。会同副中心党工委等部门,积极开展前期筹备工作,审议优化枢纽设计建设方案14项,研究编制管理划界、资产管理、应急管理、开通范围、公共服务等工作方案,协调推动枢纽及周边建设、搭建管理运营机制,为建设开通无缝衔接做好前期准备。
  强化干部队伍建设。推进机构编制优化调整,研究机场、北京城市副中心站、指挥调度事务中心管理机构职能职责和编制配置。狠抓教育培训,制定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计划,选调78名干部参加市级培训,创造性开展年轻干部实践训练营,推动教育培训和考察比选融为一体。充分发挥工会桥梁纽带作用,全面促进机关文化建设,开展“中国梦·劳动美”主题活动,推选3位“首届工匠人才”;参加市直机关第六届文化艺术节并获优秀组织奖和特殊贡献奖,展现管委会良好风貌形象。

  二、存在问题和不足

  一是站位理念还需进一步转变提升,需加快推动向“寓管理于服务”方向转型,主动服务首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北京产品、北京服务新形象。二是空间资源利用还需进一步精准匹配,需探索动态优化配置机制,“一站一策”深入推动优化提升。三是内部运转体系还需进一步规范提效,需在财务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持续健全制度机制、解决遗留问题,不断提升治理效能。

  三、2025年工作思路

  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部署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服务新时代首都发展,着力打造北京产品、北京服务新形象”为统领,以深化重点站区管理体制改革为主线,坚持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和服务广大市民旅客出行“双轮驱动”,统筹好发展和安全,“一站一策”推动优化资源、提升形象,全力打造进京最美第一印象。
  (一)深化重点站区管理体制改革。认真领会市委改革部署和战略意图,研究制定和推进落实贯彻《实施意见》的行动方案和任务分工,着力构建完善重点站区组织、安全、服务、空间、功能、规范和保障等7个体系,进一步健全重点站区管理机制、日常运行工作机制,建立完善“两场一枢纽”治理模式,提高重点站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积极构建超大城市大型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化治理的北京模式。总结评估“十四五”期间重点站区发展成效,研究编制“十五五”期间重点站区发展规划,为重点站区长远发展明确任务书、时间表、优先序。
  (二)坚决守牢安全运行底线。巩固完善重点时期“握手”机制,推动民航纳入站区服务保障体系,持续优化接驳运力功能和协同联动机制措施,做好春暑运、五一、十一等重点时期服务保障。深化平安建设协调机制作用,积极融入属地治理体系、加强联勤联动,营造站区平安环境。持续推动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全力防范遏制事故发生。加快推动站区两级指挥调度体系和智慧站区建设,提升综合指挥调度能力。
  (三)深化推动“一站一策”优化提升。制定实施“一站一策”优化提升任务,以“一南一北一中心”为重点,推动北京南站地区系统提升、北站花园站区建设和西站一体化改造提升;持续优化朝阳站、丰台站枢纽接驳功能和通行流线。推广“的士之家”服务品牌,为出租车司机等群体提供优质服务;打造“旅客身边人”志愿服务品牌,整合服务资源,展现“北京温度”。
  (四)持续打造北京产品北京服务新形象。依托重点站区作为窗口地区和客流密集区域的“流量优势”,进一步健全工作机制,探索搭建与国铁、民航方面合作平台,统筹场站内外各类资源开展宣传推广,积极展示优质产业品牌和区域发展成就,助力北京产业经济向新提质,打造助力高质量发展、展示“四个中心”建设成就的前沿阵地。
  (五)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突出抓好政治建设和思想建设,在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持续用力,推进党建业务深度融合、强化基层党建品牌建设和党建文化建设,持续抓好干部队伍建设,规范运行制度、提高运转效能,持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维护良好政治生态,营造干事创业良好风气,为推动重点站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